安锁堂/文图
去地处木瓜、清水、海则庙三乡镇交界处大山之中的淡寨自然村采访,惊喜地发现山梁旧打谷场边的荒草丛中横躺着一对古钟。钟体铁铸,呈圆锥形,上小下大,中空无舌,钟裙八叶向外扩张。这两口古钟工艺精湛,造型精美,完整无损。钟体高55厘米,口径53厘米,顶部为双猴头钩吊,钟体有三道平行环体线,中间为铭文圈,钟肩一圈铸有二龙戏珠、凤凰、瑞兔、鲤鱼、祥云、菊花等;钟裙环周为八卦纹,八叶上乳钉纹内分别为各种飞禽走兽纹。工艺精湛,栩栩如生。两钟上皆有繁体字铭文曰:“萬歷二十四年歲次丙申吉日延安府葭州府谷县樓子山寨龍天廟造鐘一口,重八十斤。(约折合现在98市斤)”并铸刻布施者和山西保德州金工匠人名等。
这两口大钟何以丢弃在这荒草丛中呢?据村长刘永厚介绍,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红卫兵“破四旧”,把楼子山龙王庙神像打了,庙宇毁损,有人把这两口钟抬到现在这个地方,当时这里是个打谷场,现在成了杂草圪梁,这一放就是50多年。上世纪90年代后期,其中一口钟不知被谁偷走了,10来年不见,只剩一口,成了孤钟,村里谁也没当回事。但奇怪的是,十来年后,丢了的钟又被人送回来放在原地。分析认为,偷钟人把钟藏家里后,家中不安宁(当地称为不安民)了,出了什么怪事,疑与钟有关,所以又偷偷送回原地。这是村里人的猜测。
这两枚大钟为明代万历年间制造,距今已有多年历史,且保存完好;明代完整大钟现已罕见,钟体上明确记载着当时府谷县属延安府葭州管辖的信息。同时,钟上铸刻的布施信众淡姓人打头,姓淡的在钟上有18人之多,村名又叫“淡家村”,现在全村反而没有一户姓淡的。“淡姓”应是最早来的,是大户,这一族人哪里去了?什么时候离开的?因何原因“动户”走的一个人都不剩?是天灾?人祸?战争?匪患?是迁移走了还是被“屠村”了呢?不管什么原因,里边肯定有故事。这些都是这两口明代大钟提示给我们应该研究的信息。因此,这一对大钟是重要文物无疑。
最令人震惊的是瓷窑沟云龙观钟楼上悬挂着的那口生铁大钟,重斤,钟身铸满文字,明正德七年造,距今已逾五百余年,完好无损;锺顶穿绳索处铸一猴头,活灵活现。因为锺吊得高,字又碎,没考证上面所铸内容,有点遗憾。此锺之所以完好无损,因村中居住分散,大集体时社员劳动出工、开会,皆以鸣钟为号,故得以保存至今。
此三口明代古钟,实属罕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