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手造淄博记忆桓台草编坚守17年的8

北京最好酒渣鼻医院 http://m.39.net/news/a_8598835.html
01:27

见习记者寇文奇通讯员刘峥

编者按:齐风悠扬,淄水汤汤。一笔一韵中,是文化的流淌;一轻一重间,是技艺的传承。山东手造中的淄博记忆于历史中传承,于岁月中沉淀。是繁华巷口间的一抹宁静,是城市烟火中的一方情怀,是“剪”出的齐山秀水,是“亮”出的盏盏花灯,是窑中的陶琉之火,也是手中的根根苇编。近期,山东手造频频亮相,承载着城市记忆的诸多淄博手造也正乘势出圈。走近山东手造,发现别样淄博,一起倾听淄博匠心故事,触摸齐地文化的时代脉搏……

生活在“草编之乡”的田孝宾自小熟读诗经《国风·秦风·蒹葭》,但他从来没想到,自己会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诗句结下现实之缘。

这里的“蒹葭”就是生长在江河湖泽、池塘沟渠的芦苇(当地人称之为苇草),在田孝宾的家乡——桓台县马踏湖生态保护区最为常见。

“我们这里种植芦苇近两万亩,苇编历史已经多年……”说着这串熟悉的数字,田孝宾手中的芦苇在他的编织下,逐渐成型为一个精美的工艺品。

这是身为草编“守艺人”的日常,贯穿着田孝宾日复一日的生活。

不过,当诸如田孝宾这些“守艺人”把时尚潮流与古老的手艺相融合,名不见经传的草编工艺品也漂洋过海,走向世界……

点草成“金”

马踏湖畔,清风泛舟,芦苇荡漾。

来到马踏湖附近的田氏草编,一艘木船摆放在门前,各种草编装饰朴素而精致。

草编非遗传承人田孝宾正在屋里编制着箩筐,只见苇条在他的手上来回穿梭,一个精致的草编筐逐渐成型。而屋内还摆放着许多草编工艺品,时尚的草编人形模特、时间倒流的鱼形时钟、草编桌椅……一件件作品造型独特、工艺精致,令人眼前一亮。

今年是田孝宾与草编结缘的第17年。

“家里父母也都会草编手艺,在老一辈人的熏陶中,我自幼耳濡目染,对这门传统手艺也产生了兴趣。”田孝宾说,或许是从小熟悉芦苇的味道和草编文化,草编对他来说,是一种记忆,是一种承载,更是一种情怀。

时间回到5年。

“当时,只有一个念头:把老百姓的老手艺草编推广出去。”那一年,刚毕业的田孝宾回到了家乡,着手开始学习草编技艺。

计算机专业的田孝宾一边学习当地的草编文化,一边利用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把草编放到各大网络平台进行销售。

“那时,网上购物的销售方式还未普及,家里人也觉得不靠谱。”田孝宾说,对于他的新型销售模式,身边有许多不认可的声音。但尽管如此,敏锐地判断互联网大潮已来的他还是希望借助网络之力把家乡的草编文化带到世界各地。

在田孝宾看来,这是一门“点草成金”的艺术。除了芦苇,原本只能用来烧火的玉米皮还有那些被人丢弃的茅草,经过手工染色、编织,也能制作成为漂亮的收纳筐、草编包、帽子等精美的工艺品。

“不要小看我们这小小的草编,它还能实现出口赚取外汇呢。”田孝宾说,用自己的手艺赚钱,用脚丈量乡村振兴的道路,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就这样,靠着这样的技艺传承与创新,田氏草编在链接起上下游产业链的同时,也带动了附近民众就业增收。

“村里基本都是老一辈人进行编织,从业人员大约都在50岁以上,年轻人比较少。”田孝宾说。

当身为草编传承人的田孝宾带领村民们编出了一条乡村振兴路,桓台草编文化也与世界开启对话。

据介绍,现如今,田氏草编的产品订单大多来自北京、上海、广东等一线城市,出口则以欧美、东南亚等地区为主。

而对于这项手艺的传承,田孝宾说,草编手艺需要时间的沉淀,有些精致的产品可能需要一辈子的坚持与专注。

但或许正因如此,民间流传千年的草编技艺在经过桓台草编手艺人那一双双粗糙而灵巧的双手,才得以代代传承。

创新融合

桓台马踏湖素有“北国江南、鱼米之乡”的美称,水域辽阔,物产丰饶,是江北罕见的内陆湿地。

湖中芦苇丛生的自然生态,不仅是一种生态向好的天然馈赠,也为当地的草编手艺人提供了优质的原材料。

“从9年开始,我们对马踏湖进行集中的生态修复,先后投入3亿元规划建设功能互补的6大湿地,改善入湖河流的水质状况。”桓台县生态环境局方面表示。

水质状况保证下,沿河两侧形成了水清岸绿的生态廊道,马踏湖区的亩芦苇成为其特色景观之一。

“我们马踏湖的芦苇结实粗壮,质地细密,是苇编制品的绝好材料。”田孝宾说,正是依托这小小的芦苇,桓台的草编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除芦苇外,村民还就地取材,用蒲草、玉米皮、茅草、麦秆等纯天然的材料编织出各种生活用品,成为一件件精美而细致的草编之宝。

事实上,马踏湖的万亩苇田和勤劳的村民是田孝宾这类“守”艺人坚强的后盾。

田孝宾说,草编工艺品需要经过重重工序,从原材料芦草的收割、晾晒,再到选料、编织,到最后成品的细节修饰加工,每个环节都十分重要。

当上述细节遇到现代设计,守正与创新中,田孝宾的草编手艺解锁了一个新天地。

作为新时代的草编“守艺人”,田孝宾说,他所专注的,更多的是产品本身,比如编织手艺、草编艺术观赏价值体现等等。

如此,普通且简单的草编制成品经过田孝宾他们的再次加工,最终呈现出独具特色的草编工艺品。“我现在主要做的是成品的后续去毛、加里布、设计等各方面的后续加工工作,让简单的草编制品更加精美。”田孝宾表示。

同时,根据不同客户的需求,田孝宾他们会在设计方案中将传统的编织工艺与现代家庭生活美学设计相融合,增强产品的实用性和美观性。如,在制作一个草编收纳筐时,田孝宾会修剪草编成品的毛刺,并制作内衬和装饰,让它更加精美。

“草编用品不仅要有实用价值还要更加精美,具有艺术性,这样才能吸引到更多的人。”田孝宾说,传统的技艺想要得到传承必须创新。

因此,在田孝宾的店里,不仅能看到扇子、提篮、筐子、箱子等草编日用品,也摆有钟表、人形模特、花瓶、葫芦等独具匠心的工艺品。

其中,一个小猪样式的背包吸引了记者的目光,背包上的草编小猪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这是一个出口法国的小猪造型背包,看着简单,但实际的制作十分复杂。”田孝宾表示,因包内不能有骨架,所以编织过程很困难,为了能够编织出圆形的背包主体,他们经过不断尝试,最终找到了解决办法。

随着这样的案例不断发生,在守正与创新的目标下,田孝宾带领当地村民为草编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注入了新的血液,让草编手艺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和喜爱。

匠心不辍

当然,与很多手工艺产品一样,草编也在经历机械化生产以及价格倾销的冲击。

“一些商家为了销售走量,甚至以次充好,用非天然的草本植物机械化生产来替代天然、手工草编工艺。”田孝宾说,这让他们很是无奈。

“价格上,他们肯定有优势,但我们要坚持我们的路。”在田孝宾看来,只有坚守匠心,才能走得更远。

作为草编手艺人,必须把天然的、环保的,又承载中国草编文化的纯手工草编产品呈现给客户,这是田孝宾他们的“准则”,并一直坚持至今。

随着这样的坚持不断推进,田氏草编也越来越畅销,被更多的年轻人所接受和喜爱。但像很多非遗传承一样,手艺传承的当地草编工艺也面临着从业者越来越少的现实。

“我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加入进来,一同做草编‘守艺人’……”这是田孝宾的希望,他说,草编“守艺人”需要十年如一日的坚守,需要“择一事,终一生”的热忱,唯有如此,平凡的芦苇、草绳才能美丽绽放。

此外,除从业者的减少,草编销售市场也因疫情的影响,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

“特别是国际市场,很不乐观。”田孝宾说,与此同时,国内后疫情时代,不确定因素增加,物流成本高以及资金压力大等现状也一直存在,处境艰难。

“之前是四个人一起经营,现在只剩下我一个了,做这一行,真正坚持下来的人很少。”但田孝宾说,做田氏草编就是一种情怀,即便行情不好,他也会坚持做下去。

为传承古老的草编技艺并致力于做草编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时代草编“守艺人”,田孝宾每天都在努力。他说,他们的初心和追求就是用草编来实现“用自然打造艺术的家”。

为此,坚持用情怀去打造每一款产品的田孝宾为了给大家带去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手工编织产品,他每天都会向老艺人学习技艺。

“这门手艺,不能在我们这一代断了,不仅不断,我还要带着这门手艺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田孝宾说。

信心在,希望就在,为了草编这一门传统手工技艺,如今,田孝宾仍在坚持。

“一定有柳暗花明的那一天。”这是田孝宾一直期待的,而这,也是我们的期待……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60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