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侯乙墓位于湖北随州的,绝对是个不可多得的人类艺术宝藏。随着年曾侯乙墓的开启,在墓中出土了一整套编钟,其数量之多,做工之精细,气魄之宏伟,被称为“国之瑰宝”。年,复制这套编钟的工作摆在专家面前,经过努力,复制工作十分成功,最终实现了一钟双音。难道用今天的科技,复制一套年前的编钟这么难吗?难点又都在哪里呢?接下来,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在曾侯乙墓出土的这套编钟,共有65枚。整套编钟共八组,分三层悬挂在钟架上。最下一层由12枚长乳甬钟和1枚镈钟组成,分成2组悬挂;中间一层共33件,分3组悬挂;最上一层为19件揭钟,从左到右,依次从小到大排列。专家们经过研究,发现曾侯乙编钟音域宽广,共有五个八度,比现代的钢琴只少一个八度。而且,钟的音色优美,音质纯正,基调与现代的C大调完全相同。为此,专家们还复原了演奏时的场景:编钟演奏时,由3名乐工各执一对木槌分别掌奏中层3组钟,并兼顾上层钮钟,主奏旋律。另外由两名乐工,主奏下层大钟,配以和声。
曾侯乙编钟时值今天仍能演奏,可是,为了保护这件国宝,已经不能用它来进行演奏了。年,专家们开始了对曾侯乙编钟的复制工作。这时候一个有趣的问题出现了,依靠于今天的计算机,3D打印等科学技术,复制一套编钟难吗?制作一套不能演奏的编钟并不难,但要复制一套能够演奏的编钟,就要从材质,到制作方式,都要严格按照原来的编钟去做,那就是相当难。而且,根据资料记载,在我国古代,编钟虽兴起于西周,盛于春秋战国至秦汉。但到了后来,虽然一直有复制品,却基本上没有成功过。尤其是大清乾隆年间,曾经花费巨大的人力财力,铸造过一套金质的编钟。但是,这套看起来十二分漂亮,又十二分贵重的编钟,根本就没有任何的演奏价值。
今天看来,曾侯乙墓编钟的复制工作,前期并不复杂。首先,经过分析,我们很快准确掌握了编钟所用的铜合金的成分及比例。在制作工艺上,依然沿用传统的古法失蜡精密铸造技术。从蜡模,到模具,压蜡,取模,修蜡,虽然步骤烦琐,而且每一步都要求较高,但对于聪明的铸钟匠人来说,仍然不是很难。最难的,是在编钟的定音过程,也就是说,做成的编钟,必须实现一钟双音。
什么叫一钟双音呢?说白了,就是通过撞击编钟的不同部分,编钟就会发出两种不同的,而又标准的乐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如果您仔细观察编钟就能发现,编钟和我们常见的大钟不同,常见的大钟都是标准的,轴对称的圆柱形钟体。而编钟却每一个都是扁圆形的,这就决定了编钟在遇到敲击的时候,正面和侧面产生的振动频率是不同的。于是,每一枚编钟就能发现两种相差三度的不同声音。在学术上,专家将其称为正鼓音和侧鼓音。
对编钟进行调音,可不同于我们日常调吉他,要调出一口音准准确的双音编钟,首先要铸造出一个外形与原有编钟完全一致,但要比原音高数百音分的编钟。然后,调音师要在这个基础上,用打磨工具,采取在不同部位,分别打磨的方法,一点一点给编钟降音,直至编钟的正鼓音和侧鼓音都调整到误差五音分的范围内。这项调音技术还有一个难点,就是因为是采用打磨方法,所以,这种调音是不可逆的。如果调音师一不小心打磨多了(将钟壁磨薄),那没办法,磨下来的青铜是不可能粘回去的,这枚编钟就只能报废了。
值得庆幸的是,现年58岁的湖北项师傅,经过30余年的潜心研究,已经掌握了古代青铜编钟的复制技艺。通过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多项制作流程,他的团队已经成功复仿制出65件曾侯乙编钟,45件山西晋词编钟,37件河南叶县编钟等一系列青铜编钟产品。这些古老而神秘的、可以发出“一钟双音”的乐器,重又在神州大地上响起。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张洪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