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如蝉翼的齿轮、比芝麻粒还小的螺丝、比头发还细的游丝……64岁的刘宪平头戴寸镜、手拿螺丝刀,正在仔细检查一块刚刚修好的机械表。守着这间10平方米的修表店,刘宪平已经度过了近四十年。
京时表店里,64岁的刘宪平正在为顾客修表
年,父亲刘品一创办了这家京时表店,三代人兢兢业业守着这门手艺,让时间的缝隙在指尖合拢。如今,大商场里的修表行依然坚挺,街头巷尾的小修理铺却越来越少。40年间,小小的修表店不仅见证了手表背后的悲欢离合,也记录着修表行业的发展历程和时代的变迁。
传承:靠口碑打出品牌
“嗨,打从刘老在的时候,我就在这儿修表了。”上午10时,年过六旬的老王走进京时修表店,熟稔地跟刘宪平打着招呼。他口中的刘老就是刘宪平的父亲刘品一,直到88岁,老人还在店里坐镇修表。
来这里修表的大多是熟客,也有依靠口碑引传来的新客。小到换块电池,大到修理座钟,凡是跟钟表相关的活儿,小店都能接下。
“早起上弦的时候,咔吧一声,表不走了,怕是里面哪个零件出了问题,您给瞧瞧。”“您这表去年10月在我这儿做过清洗,我有印象。”刘宪平打开表后盖,里面有黑记号笔做的标记,记录了上一次修理的时间和修理项目。“要是不着急,表先放这儿,三个月后过来取。”“行!”
说话间,刘宪平的儿子袁亮拿出维修单,填好联系电话以及手表的品牌、问题和修表金额,将单子折好,小心地塞进一只透明的自封袋里,递给了老王。揣好维修单,老王又和刘宪平寒暄了几句后才离开。
刘宪平与儿子袁亮一起工作
“我的这块表又没电了。”帘子一掀,一位年近花甲的女教师走进了店里。她带来了一块石英表,这是她33年前结婚时买的。“您这块表时间太久了,机芯都不行了,即便换电池,也走不了五年,最多坚持一两年。”刘宪平端详着手表说。“那还是换电池吧,这块表我打结婚就一直戴着,这么多年已经有感情了。”女教师笑着说。
算上袁亮,京时表店的手艺已经传到了第三代。最初,修表店开在呼家楼,不过是一间连地基都没有的简易房。后来表店搬了三次家,直到来到甘露园南里,店里没有华丽的装修,墙面上的装饰是各个时期的感谢信和奖状。
京时表店里,满满一墙的感谢信
“为修一钟表,跑遍北京上海的大表店,都因体小件老,拒之门外。何曾指望,咫尺小店帮大忙,为做配件,师傅亲自求外援,堪称技术精良,服务周到,帮人所难风格高。”小小一方奖状,讲述着当年老师傅精湛的手艺与热情的服务。
“几年前父亲去世了,在他去世之前,帮我看上了现在这处店面,他说不要搬得太远,老顾客都追了我们好几十年了。”刘宪平说。
困境:老修表店举步维艰
曾跻身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三转一响”四大件的手表,现如今却被电子表和手机逐渐取代。价格昂贵的名表成了身份和财富的象征,普通手表的销量逐渐萎缩,街头巷尾的修表店也同样受到了冲击。
“退休前我就是修表的,现在我工作的那家门店都没了。”在西安门大街,玉文修表店的经营者董春萍正在跟顾客闲聊。修表店面积不大,门外没有招牌没有广告,找上门来的都是熟客。为了实现盈利,董春萍还办理了食品经营许可证,在修表店里卖起了饮料和零食。“幸好这块地儿是我自己家的,再加上退休金,还算是能维持下去。要让我租店经营,每天一睁眼就欠人家那么多房租,根本干不下去。我今年59岁了,过几年没准就不干了。”
西安门玉文修表铺,店主董春萍为顾客修表
同样是在西安门大街,开业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李记修表铺已不见了踪影,原本的店面改卖了外贸服饰。“李记店主是个很厉害的老爷子,前年去世了,没有人继承他的手艺。”董春萍感慨地说,“我父亲是年生人,上世纪50年代,他就在这儿开了修表店,我是接我父亲的班。”董春萍一边修着表一边聊着,“你这块表问题不大,35元换块电池就行,先别急着给钱,看它走一两分钟再说。”
据年万表网发布的《中国手表消费行业白皮书》显示,如今80后、90后已经成为手表消费的中坚力量,大部分消费者购买的腕表都在元以上,他们看重手表品牌、款式以及佩戴的场合需要,手表不再是计时工具,更多的是身份的象征。而这类名表维修工序相对复杂,零配件要求也高,让个体维修者望而却步。
“我的技术还停留在上班的时候,现在的表功能多了,好多我都修不来,没把握的活儿我就不接了。”董春萍坦言,现在大品牌的表都有技术专利,消费者花上万元买的名表,首先会选择品牌售后去维修,很少会选择街边的修表店。
坚守:小店铺能解决大问题
京时表店每天只有上午才营业,开门的时间也只有两个半小时,要修的表已经排到了三个月之后。每天下午回到家,是刘宪平修表的时间。如果连着两三个小时还不见她出来,家人就知道今天的活儿不容易,会主动把客厅的电视音量调小,生怕影响她修表。
“手表只要开了盖,手里就不能停,别说喝水了,哪怕咳嗽都要轻轻地。”在刘宪平看来,修表的过程太单调,也太费眼睛,工作时连喘气都要平稳。这是一份需要耐心、毅力和对钟表的喜爱,才能从事一生的职业。“静下心,耐得住寂寞,才能修好表。”
刘宪平说,送到她店里的大多是老牌的手表,有的已经停产,找不到厂家的维修点了。还有一部分属于收藏品,大多是从旧货市场淘来的,有的因为年头太久,指针已不再转动。还有的顾客送来的手表虽然不值钱,却包含了往昔的回忆。
有一次,一位女顾客来店里修表,那块表的表针翘着,表蒙子都没了,表盘也变形了。“这表修不了了,你再买一块吧。”刘宪平看后摇了摇头,女顾客什么都没说,走出小店站在门外哭了起来。“我们夫妻俩都开出租车,我爱人盯夜班,撞上了一辆大货车,除了这块表,什么都没剩下,我现在就想让这块表继续走着。”刘宪平听完后,尝试着修补这块表,最后将它修到在倾斜的状态下勉强能走。“她来取表的时候,一直盯着那块表看,就像怀抱着婴儿一样。”刘宪平说,对于很多人而言,一块旧手表背后的意义,是任何时尚名表都无法代替的。
建议:有人气的小店能否再多些?
走进繁华商圈,设在商场或超市里的修表店随处可见。“换块电池从50元到元不等,价格有点儿高。”在消费者李女士看来,一些连锁大型修表行的价格偏高,所以她更愿意去找一些靠谱的小店来换电池或者修表。“一边聊天一边看师傅们修表,也是一种人生的体验。”
繁华商圈的修表柜台
然而,这些店铺的手艺如何又让消费者难以判断。在东四北大街的一家超市里,一处不到3平方米的“名表维修中心”张贴着各种品牌的维修价目表,却鲜少有人问津。修表师傅是一名女孩儿,她说自己才学了一年多,很多技术还在慢慢摸索。
东四北大街物美超市内的修表柜台
在董春萍看来,很多大商场里的修表行生意还不错。也曾有人看中她的修表技术,提出让她带徒弟。不过董春萍婉言拒绝了,“修表是一门技术活,不可能一蹴而就,这是要坚持一辈子的事。”
“想糊口可以学修表,但要想发财,这个行当做不得。”在刘宪平的记忆中,每每谈到收徒的事儿,父亲刘品一总是意味深长。像刘品一这样老一辈的钟表匠,修表的经验和手艺是不断积累的。学徒三年,方得入门,而后再花五年功夫打基础,学会“钉补锡车焊”的技能,才能独当一面。如今生活节奏快了,能够静心做好一件事的人却不多了。京时表店能够传承40多年,除了口碑,靠的就是祖孙三代的精湛手艺。
就在今年的央视“3.15”晚会上,钟表维修行业乱收费的现象被曝光:机芯零件本来没有毛病,简单的消磁竟被维修人员开出了上千元的高价。钟表维修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领域,消费者不懂技术,让市场上良莠不齐的“维修中心”钻了空子,这也导致很多人不知道去哪里修表才能让人放心。
今年四月份,中国钟表协会维修专业委员会成立,将以行业自律的方式提高钟表维修行业规范经营和服务水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现有钟表维修机构7.3万个,从业人员近20万人。中国钟表协会理事长张宏光表示,目前我国钟表维修业正在由低端服务向高端服务发展,钟表维修业正在迎来黄金发展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