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河源新发现7块距今182亿年的菊

北京看白癜风效果最好医院 https://m-mip.39.net/disease/yldt/bjzkbdfyy/

(沿着高速看中国)广东河源新发现7块距今1.82亿年的“菊石化石”

河源5月19日电题:广东河源新发现距今1.82亿年的“菊石化石”

记者宋秀杰

5月19日,记者跟随“沿着高速看中国(广东)”采访团走进广东河源恐龙博物馆,就获悉了一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年1月在河源市东源县双江镇距离万绿湖湖面15米的一处陡坡峭崖边碎石堆里发现了7块“菊石化石”。这是继年12月当地发现“菊石化石”后的又一次重大收获。这一发现对河源地区曾是一片海洋的考古研究推断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

河源恐龙博物馆馆长杜衍礼称,“菊石”不是现生动物而是已绝灭的海生无脊椎动物,生存于中奥陶世至晚白垩世。它最早出现在古生代泥盆纪初期(距今约4亿年),繁盛于中生代(距今约2.25亿年),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的三叠纪海洋中,白垩纪末期(距今约万年)绝迹。

河源发现的“菊石”为花冠菊石,经广东省考古研究所和广东省地质研究所专家鉴定为生活在距今1.82亿年前侏罗纪时代,是生活在海洋的无脊椎动物。

河源恐龙博物馆位于河源市区东江河畔和宋代龟峰塔的山旁边,占地平方米,建筑面积平方米,总投资万元人民币。它不仅是“中国古动物馆恐龙蛋馆”,而且还是国家级博物馆。

在此展出的获得世界吉尼斯纪录证书的多枚各种恐龙蛋化石、黄氏河源龙正型标本以及在河源市发现的恐龙足迹化石,体现了河源市“三位一体”的独特恐龙化石资源。让人震撼的“九龙组合”,三条翼龙以及窃蛋龙等恐龙模型,让人疑似闯进了亿万年前的侏罗纪公园。

杜衍礼称,多具出土的恐龙骨骼被修复出来时,还是嵌在红砂岩块而露出骨骼形状的“黄氏河源龙”,曾一度“躺”在河源市博物馆的玻璃展柜里对外展出。年5月1日,该馆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专家的指导下,开始对“躺”在红砂岩块的相对完整的恐龙骨骼化石进行精细化修理,并选择重要的部位从红砂岩块中剥离出来,将剥离出来的完整恐龙骨骼制作成模型,根据解剖学对恐龙进行立体复原拼接装架,让红砂岩中保存的“黄氏河源龙”能够以“站立”的姿态更好地展示其立体状态。

在修复过程中,首先需将恐龙骨骼的标本从围岩中凿解分离,剥离各部位骨骼化石的围岩,使标本可以更好地分离开来,然后涂上保护剂进行加固保护;对于保存不完整的骨骼化石有缺陷的部位用石膏填充修复完整,对剥离后在副型标本中缺失的部位,参考正型标本保证不同位置骨骼的完整性,最后将剥离出来的恐龙骨骼根据需要展示站立、产卵、孵卵等姿态进行整体装架。前前后后共耗时一年半,才将躺在红砂岩层的“黄氏河源龙”组装成3具个体并长久“站立”起来。

杜衍礼称,年9月,“黄氏河源龙”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此前已被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的“黄氏河源龙”恐龙化石,堪称“双料国宝”。

杜衍礼还称,“黄氏河源龙”是以该化石的发现者、原河源恐龙博物馆馆长黄东的姓氏命名的。“黄氏河源龙”属于窃蛋龙科,属名河源系指化石产地,种名则赠给在河源恐龙化石发掘和保护工作中作出巨大贡献的黄东。

据了解,在广东河源境内出土的“黄氏河源龙”骨骼,是窃蛋龙类被发现于蒙古戈壁之外的新类型。它的发现丰富了窃蛋龙类的古地理分布,同时也为恐龙类向鸟类演化提供了更多的证据。(完)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17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