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刷微博,看到一则新闻:
上海玻璃博物馆10日晚发布微博称,由美国Arribas艺术家兄弟打造的永久性藏品——梦幻玻璃城堡,因为两位小观众翻越展区围栏,追逐玩闹中撞到展柜,导致塔尖倒塌、破损,其余部件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错位、破损。
这座城堡是由Arribas艺术家兄弟花费小时,以特殊的灯工工艺——线圈技术打造而成。城堡重达60公斤,包含近3万个部件,并由24K黄金装饰而成。
看起来华丽无比,十分精妙。
虽然在柜台的周围,设有两根半米高的警戒线,以阻止观众靠得过近。
但是,现场仍有不少观众为了看得更仔细,探出上半身超过警戒线观看,甚至有的小朋友还会将双手和脑袋一起贴在玻璃罩上,但是一旁的家长也没有制止。
上海玻璃博物馆的微博发出之后,有近万名网友转发了这个消息,对于展品被破坏,网友们都表示可惜:
“天呢……我还拍过这个梦幻的城堡,居然就碰坏了……”
“之前还去看过,真的很漂亮!”
“真无语!上次去看就感觉特别震撼!”
更多的网友则表示气愤,一位网友认为,“建议让孩子家长赔偿,作为监护人应该尽到监护义务,孩子和家长都该有个教训”,该观点获得2.3万名网友的点赞。
这已经是上海玻璃博物馆第二次出现游客破坏展品的事情了。
年,一件名为《天使在等待》的展品遭到了熊孩子的破坏。两个小男孩把展品的一边翅膀直接拉扯断,当时博物馆就痛心疾首地表示,“让博物馆万万没想到的‘毁灭者’不是来自他处,只是因为孩子的顽皮和母亲的纵容。”
好在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表示,两位孩子的家长第一时间留下了联系方式,并主动表示愿意配合博物馆解决后续事宜,承担后果。
这个新闻一出,很多家长不以为然,觉得孩子那么小,去博物馆就是为了装逼格,做样子,这下搞坏了展品还要赔偿,更有理由不带孩子去博物馆了。
这个观点真是大错特错了。
01
博物馆不适合孩子去?错!
很多家长觉得孩子小,什么都不懂,所以去博物馆没有用。
博物馆是人类文明精华的储藏室,是天然的学习空间,尤其擅长展示实物。而儿童正处在求知欲旺盛的年纪,博物馆不仅可以通过实物传递知识,更可以激发兴趣、引导思考,是除了学校之外不可多得的大课堂。
《捕捉儿童敏感期》中说:实际上成人的气质是由儿童期间的审美导致的,童年的审美奠定了人一生的审美倾向和生活品质。
早在年,德国著名作家席勒就提出了“美育”的概念,也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他强调教育不仅要学习科学知识,还要培养孩子健康的审美观,发展孩子认识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让孩子多看美丽的,有品位的事物,通过潜移默化和合理的学习,孩子的审美能力是能够得以提升的。
博物馆、艺术馆就是这样能够提升孩子审美能力,开阔思维的场所。
所以家长们一定要放平心态,带孩子去博物馆不要太有功利心,指望去一两次博物馆孩子就能学习到很多知识,那也不现实。
这些博物馆、艺术馆都是有磁场的,孩子能在其中感受到历史的厚重,艺术的精妙。
对于大人来说,逛博物馆不仅是弥补知识盲区的机会,也是和小朋友一起学习进步的机会。尤其是博物馆里遇到家长也不懂的问题时,跟孩子一起去求教讲解员,上网查阅知识,去图书馆翻阅资料,你的行为都会给孩子做出榜样,让孩子明白遇到问题时怎样去研究,解决。
不同的年龄都有合适的博物馆可去。3-6岁就开始让孩子接触和感受博物馆。
3-6岁是孩子学习习惯养成、认知力提升的重要阶段。
对于这个阶段的孩子,不仅需要家庭和学校教育的空间,还需要公共教育的熏陶。这个时期,让孩子对博物馆、美术馆、科技馆等培养起初步兴趣很关键。
国外的学校经常会有老师带着学生去博物馆参观的课程活动,孩子们带着研究课题,跟随老师认真地在博物馆里参观,学习。博物馆已经成为他们的必修课了。
所以你还觉得带孩子去博物馆是没有用的吗?
02
参观礼仪教育很重要!
博物馆内小朋友玩耍、打闹干扰其他游客参观,也可能损坏展品的问题,确实需要引起重视。
博物馆毕竟不是游乐园,是需要遵守公众场合规则的。
北京天然博物馆展出一头大象标本,孩子够不着,家长竟然主动抱起孩子去摸象牙;更奇葩的是,一位家长竟然在广东省博物馆留言簿上留言:“工作人员管得好多啊!不给吃东西,又不给孩子跑啊,不让孩子解放天性吗?跑怎么了跳怎么了,碰恐龙又怎么了!!!不行吗!!!观众不是上帝吗!!!孩子就不是吗?!管得也太多了吧!!!”
对某些家长来说,公共的秩序和要求,都比不过“让我的孩子高兴”。这才是导致现在社会谈“熊孩子”色变的主要原因。
在博物馆乱摸乱碰,追跑打闹,钻过警戒线……诸如此类的不良行为还有很多,这些行为的背后,都是家长的默许和不作为,甚至是家长的带头行为。他们认为这不算什么,甚至就是“让我的孩子高兴”。
可这不是在自己家里,你在自己家里可以为所欲为,想干什么干什么,在外面就要遵守社会规则,遵守公众秩序。
公共环境是大家的,每个人都应该在满足自己需求的同时顾及到他人的需求。这是做人最最最起码的社会公德心,我们才会营造一个有序的环境。
我们不能以一个完全成长后的社会人姿态去要求一个不谙世事的小孩,但是不代表家长可以不约束自己的小孩。
孩子天性喜欢玩耍,在博物馆里很难保持长时间安静参观,家长如果约束不住,或者放纵不管,孩子的行为举止就愈发不可控。
所以在进入博物馆之前,家长需要跟孩子普及一下参观博物馆的基本礼仪和常识。
家长带孩子参观博物馆时,也应引导孩子遵从“三开、一关、要带上”原则:
打开眼睛、打开耳朵、打开大脑,关闭嘴巴,带上纸笔。
基本上所有博物馆的规定都差不多:
不能触摸作品,不能用闪光灯拍照,不能大声喧哗,不能越过警戒线……
因此参观之前,要用孩子们能听懂的语言向他们解释:
比如说不能摸作品是为了让作品能够保持的更久;有些展品的年纪已经很大很大了,他们经历战争、灾害,是非常脆弱的,要非常小心地对待他们;闪光灯的光线会一定程度上毁坏一副油画等。
另外当孩子产生了不良的行为,惩罚一定是要有的,而且是真正的惩罚,不是说说而已。
为什么有时候家长会说反复说过孩子,就是没用?那你就要回想一下是不是他做错了事情,比如在地铁里乱扔垃圾,你就告诉他不能随便乱扔垃圾,然后自己捡了起来。下次自己又唠叨几句,孩子不听就不说了。
这样的教育一般是没有用的,因为孩子没有承担起自然后果,你都替他做了。
当家长告诉过孩子——公共场合不可以喧哗吵闹,不可以乱跑,不可以妨碍公众秩序。那么这就是我们设置的一个底线。一旦突破了,就要有相应的措施,要让孩子付出一点“代价”。
一次惩罚不够,那么就两次。孩子一旦体验到了自己这样做的后果,就不会再犯这样的错误了。
但是,无论孩子是否有自己的原因,大人都应该向被影响的人道歉,这是基本的礼貌。
03
带孩子去博物馆的小贴士
带着孩子出门时,可以给孩子准备一些比如玩具、图书、绘画用的笔和纸。这些东西可以在孩子需要时随时提供给孩子,不会让孩子在等待时间无聊,让孩子有事可做,就会减少一些吵闹的情况。
太小的孩子不合适去需要安静的场合,比如图书馆、音乐厅,电影院,还有庄严肃穆的纪念馆。这些地方可以避免去还是避免,因为小孩子很难控制自己的行为,如果家长再不加以约束,就会破坏公众秩序,影响到其他人。
不要忘记带水和小点心。在博物馆走上一个小时,对这个年纪的小孩来说可是体力活,带上小点心随时给他补充能量,如果每次都带着他喜欢的小点心,下次去博物馆他就会觉得好像要去电影院吃爆米花那么高兴。
注意,不要在展厅吃东西。一般博物馆都会有休息区,那里可以休息,吃喝。
准备一些可以在博物馆玩的游戏,比如寻找宝藏的游戏。比如提前打印一些博物馆的作品图,和孩子比赛,看谁先找到所有的“宝藏“。
也可以和孩子坐在一幅画前,一起编一个天马行空的故事。
还可以带着纸笔,一起在博物馆里随手写写画画。没准就激发了孩子的创造欲。
当孩子十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