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音之旅之跨越千年的钟磬音成为河南文

□策划体娱文创部执行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张丛博实习生王梅竹

我们是幸运的——有幸在铸钟调音工艺失传千年之后,见证了恢弘重器的出土;

我们是幸运的——有幸通过现代科技复制还原编钟、编磬文物,与多年前的先民在金石之乐中相遇;

我们是幸运的——有幸看到先秦乐器在当代焕发新生命,感受钟磬古乐与今天的民乐、西洋乐等碰撞出从未有过的火花。

“听着听着就流泪了……”在一个播放华夏古乐的视频中,钟磬音一出,弹幕瞬间填满画面,有网友激动得一连打了七个感叹号。

来自先秦的金石之乐,何以让人们感动?

抽象的音乐艺术,看不见,却可以感受,想象力有助于唤起欣赏者的情绪进而产生美感。初中物理课本告诉我们,声音的产生来源于物体振动,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便是乐音,而由有组织的乐音来表达人们思想感情,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就是音乐。

九千年前,一只飞鹤死去,人们用它的肢骨制成了一支骨笛。从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发掘出的“贾湖骨笛”,是世界最古老的吹奏乐器。

浪漫的先民们怀着对音乐美感的追求,从未停止对乐器的发明。因而,我们又有了金石之乐和丝竹之乐,有了《周礼·春官·大师》记载的八音:金、石、土、革、丝、木、匏(páo)、竹。能够和乐演唱的《诗经》里,有学者经过考查整理,发现出现的乐器有26种。写到王公贵族与民同乐,有“贲鼓维镛”;写到情人关系融洽,用“琴瑟友之”表达;兄弟相应,则有“伯氏吹埙,仲氏吹篪(chí)”;宴会隆重,是“症舞笙鼓,乐既和奏”。

从中,我们似乎能聆听到他们的心声——那就是,没有音乐的生活是不能想象的。

“八音之中,金石为先。”以钟磬为代表的“金石之乐”是先秦宫廷雅乐文化最突出的特征之一,青铜编钟更是被誉为“中国古代乐器之王”。《论语·泰伯》有言:“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儒家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7648.html